拔牙后最大的风险就是感染,拔牙术后发生的感染主要包括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1、急性感染
拔牙后出现急性感染其实比较少见。大多发生在下颌阻生智齿的拔除之后,尤其是急性炎症期拔牙时机的选择、处理不当。
间隙感染是拔牙后急性感染比较常见的一类,尤其要留意咽峡前间隙感染。因为咽峡前间隙的位置非常隐蔽,又是疏松的粘膜下间隙,发生感染也仅仅是开口受限和吞咽疼痛,因不容易诊断而迁延不愈。
从诊断上来说,往往会在第三磨牙位置的舌侧下后方触及红肿且有压痛,穿刺可见脓。因此,切开引流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处理这类感染的好方法。
2、慢性感染
当拔牙创发生慢性感染时,病人经常因创口不适来复诊。医生检查时可以看到拔牙创口愈合不良,牙龈充血,呈暗红色,还能看到疏松、水肿的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有的甚至还有脓性分泌物;如果是因为残留牙残片、骨片、牙石,从X片等影像资料中可见牙槽窝内有高密度影像。
从治疗上看,医生的治疗目的是将引起这些感染的“元凶”清理干净。在局麻下,再一次进行彻底的拔牙窝搔刮、冲洗,将异物和炎性肉芽组织刮干净,并且,使牙槽窝内重新形成血凝块,最终愈合。
增强预防意识才是减少这类拔牙创慢性感染最重要的事,患牙拔出后,首先应比对拔牙前的影像资料,并且确定牙齿的完整性;其次要仔细清理拔牙创,清除可能存在的炎性肉芽组织,对于原本牙齿上就存在较多牙石的患牙,也应该留意是否有脱落的牙石进入拔牙窝。
3、干槽症
干槽症主要表现为牙槽骨骨壁的感染,因此也有学说认为感染因素可能是引起干槽症的一种原因。拔牙窝中除了有部分呈空虚状,还经常可以发现腐败变性的血凝块,并伴有腐臭味。
干槽症常在拔牙后2~3天后出现,伴随着剧烈疼痛和像耳颞部、下颌、头顶的放射痛,一般止痛药效果不佳。需要立即就医,对干槽症进行处理。处理的原则是通过彻底清创,重新隔绝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达到缓解痛苦,促进愈合的目的。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更多查询请 → 在线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