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一词为 Crawford 于 1896 年首先提出,在以后一年内迅速被世界广泛采用。当时他遇到一例下颌阻生智齿拨除后疼痛严重并向耳颞部放散的患者,检查时发现拨牙窝干燥、空虚,无渗出物,经内科医生给予止痛剂治疗无效。见拔牙窝内仍无渗出物,故命名为“干槽症”。也有人管它叫“牙槽炎”、“牙槽窝坏死”、拔牙后骨髓炎综合征等。
伴随干槽症的,是拔牙后3~5天的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牵连拔牙同一侧的耳朵,太阳穴,这种疼无法忍受。但是可怕的是,这种疼痛吃了止痛药也不一定好。
干槽症为复杂牙拔除后较为常见、实则不太常见,疼痛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发生率依次为:下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其他牙少见,前牙发生率最低。
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干槽症并非单一病原菌造成的,而是一种混合感染,厌氧菌(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它能引起人体口腔感染、阑尾炎,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等。)起重要作用。感染造成的干槽症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如果是感染造成干槽症,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及治疗干槽症。
复杂拔牙,创伤大,时间长,发生干槽症的几率也较高。创伤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使骨壁的血管栓塞,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吸烟者相比不吸烟者患干槽症的几率高5倍。拔牙后24小时内,吸烟发生干槽症的比率高达40%,冠周炎患牙较未发生冠周炎的干槽症发生率高。
此学说认为下颌磨牙去有较厚的密质骨,致使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下颌智牙拔除后,骨腔大,血凝块不易附着。下颌牙拔除后,食物及唾液易进入拔牙创而引发感染。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下颌智齿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根据这个观点预防干槽症,可采用牙医缝合时缩小拔牙创口,以及拔牙窝内填放药剂,以此来预防。
干槽症必须得到牙科医生或口腔外科医生的合理治疗,这样做才能保证伤口良好愈合。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更多查询请 → 在线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