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说法:“牙齿不好,疾病遍布全身”。为了保护健康,应该首先保护牙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口腔健康。然而,极少部分人会定期去医院做口腔健康检查,加之人们常有一些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等,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牙釉质脱矿问题的发生。
那么,什么是牙釉质脱矿?为什么会出现牙釉质脱矿?该怎么预防呢?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1、什么是牙釉质脱矿?
牙釉质是牙齿最表面的一层矿物质,也是牙齿最坚硬的部分,它保护着牙齿内部的牙本质和牙髓。
当口腔环境呈现为酸性时,牙釉质中所富含的钙、磷元素会开始脱落,牙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这就是所说的牙釉质脱矿。
在病变早期,牙釉质脱矿仅仅导致牙齿的色泽发生改变,表面会出现白色或微黄的斑点。随着脱矿程度逐渐加重,将出现牙本质外露的情况,整个牙齿也将发展为黑色的龋牙。
2、牙釉质脱矿的形成因素
1.致龋细菌
人体口腔内含有200~300种细菌,其中有致病菌、非致病菌以及条件致病菌,而细菌的分解作用是牙釉质脱矿形成的基本因素。
当口腔内的细菌迅速滋生时,牙釉质内的钙、磷元素将在细菌的作用下逐渐流失,形成牙釉质脱矿。
2.口腔唾液的pH值、流速和缓冲能力
口腔唾液的pH值、流速和缓冲能力,会对牙釉质在酸性环境时的脱矿程度、速度和再矿化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当唾液的pH值呈酸性、唾液流速减慢、唾液缓冲能力下降时会加速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3.宿主偏爱酸性食物和碳水化合物
人们进食后会在牙齿的表面或者牙齿的缝隙处留有一些残渣,这时口腔内的细菌会对食物残渣进行分解,从而产生酸液腐蚀牙釉质,导致牙釉质脱矿。被分解后产生酸液较多的食物主要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碳酸饮料等。因此,偏爱酸性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容易产生牙釉质脱矿。
4.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
餐后不及时漱口或刷牙、刷牙频率低于2次/天、睡前进食、嚼槟榔、咬硬物等都容易导致牙釉质脱矿。
5.不当的口腔清洁方式
不当的刷牙方式,比如很多人喜欢用拉锯式的横刷法刷牙,这是最摧毁牙齿的刷牙方式;或者使用牙签剔牙;盲目听信“偏方”,比如用小苏打、柠檬、白醋等自行对牙齿进行美白,都可能导致牙釉质脱矿。
3、如何预防牙釉质脱矿?
1.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牙膏中的氟化物可以与牙齿中的硬组织发生反应形成氟磷灰石,这种化合物不易被细菌分解产生的酸液腐蚀,并且氟化物还可以促进钙离子重新和脱矿的牙齿硬组织结合,实现牙釉质的再矿化。
2.正确清洁牙齿
儿童2岁左右开始学习刷牙,可以用“圆弧刷牙法”。具体操作方法:选择软毛牙刷,将刷毛放置在牙面上,轻压使刷毛弯曲,在牙面上画圈,每部位反复画圈5次以上,前牙内侧需将牙刷竖放,牙齿的各个面均应刷到。
成年人可以用“巴氏刷牙法”,具体操作方法:选择软毛牙刷,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并尽可能使刷毛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的压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4~5次,每次刷2~3颗牙。再将牙刷移到下一组牙,注意重叠放置。
每两至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当出现牙刷毛外翻或倒毛时,应及时更换牙刷,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对于牙齿缝隙间的食物残渣和软垢,使用牙线进行清洁;早晚刷牙,2次/天,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3.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进食对牙齿有益的食物,例如大米、豌豆、蚕豆等。这些食物中富含的磷元素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治牙釉质脱矿加剧;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减少吃糖次数,进食后用清水漱口,或者半小时后用含氟牙膏刷牙;平时注意多喝白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晚上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
4.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
平时要注意口腔自我检查。对于儿童,家长要经常查看孩子的牙齿,发现情况及时就医。成年人自我检查可以在光线好的条件下,面对着镜子张口检查牙齿的咬合面等,正常牙面为洁白或淡黄色,且有光泽,凡牙面呈白垩色无光泽就可能是龋病的早期表现,应尽早就医。
建议每6~12个月到医院做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对牙齿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牙釉质脱矿的预防和早期的治疗率,进而保护好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牙釉质。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更多查询请 → 在线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