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牙齿有点“岌岌可危”,冷热酸甜都怕,忽然有点“英雄迟暮”的夕阳晕染之感。不想去医院,洗牙是必行,可总觉得我的牙齿就是被洗了之后“变异”的,所以把心一横,大不了牙齿停摆的结局。
多年前看过一句话,“牙洁齿坚”,所以一直力行让牙齿轻松,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牙齿跟随很多年还算很好!可就在二十几岁上年纪,上了一次火山,一个牙齿就疼得不可忍受,挑了神经,直至相安无事多年至今。
一直觉得很好奇,古人是怎么“看”住牙齿的。据史料记载,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懂得如何保护牙齿。《史记·仓公传》中指出虫牙的原因是“食而不漱”。《礼记》中“鸡初鸣,咸盥嗽”,说明那个年代的人就有漱口的习惯了。《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民间还有“挑马勘牙,选郎见齿”之说,大意是挑马要看牙口,挑女婿也要看牙口,齿强则体健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生活常识。看来牙齿从古至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的“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搜资料获悉,古人常用的漱口水有:酒、醋、盐水、茶等。唐代时,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唐医王焘在《外台秘要》描述,以升麻、白芷、沉香等为药,碾碎成散,将杨柳枝头咬扁,点药擦洗牙齿,这就是早期牙刷、牙膏的雏形。宋代,人们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正式有牙刷一词,在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到了元代,一般人用柳枝当做牙刷,参合中草药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郭珏在《静思集》中,有“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之句,说明在元代,牙刷已经相当普及。当时的牙刷柄不会很长,牙刷形态有如玳瑁,刷毛所用鬃毛经过了精致处理,有了现代牙刷的原形。直到公元16世纪,中国人利用西伯利亚山猪毛和竹子或者骨骼做柄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牙刷。人们用竹子做柄,附着野猪毛,这样的牙刷就是今天牙刷的祖先了。
旁处走笔,言归主题,我这压根就不是牙刷演进的问题,也许是年龄催进的导致,也许是年轻喝醋太多的腐蚀,也许是杏子上市的季节,我大哥送来的杏子,那简直是像草一样的颜色,他以为他的妹妹还是十几岁,仍有吃啥都酸不倒的牙。我没说已“不复当年”,而且自己“年轻”的心也没忍住,吃了一个杏子酸得流口水,直接导致我的牙齿,有种想“躺平”的架势,甚至大门牙也“站不了岗”了,真是很别扭!
接下来,我要放大招了,属于“以恶制恶”的道法,吃苦荞麦磨牙,竟然管用(兹事体大切莫效仿)!我一直属于“偏祥厚待”的牙齿使用方法,厚此薄彼,总是用左侧牙齿,人家专业人士说过,不能总用一边牙齿,要交换着两边使用,意思是不能让脸不一样。我只觉得是不公平,一边牙齿“累死累活”,而另一边牙齿成了“闲置资产”,什么都是越放越“不好”的。
大家可是有目共睹,现在的小孩十个至少得有一半需要矫正牙齿,为啥?因为现在的孩子的牙齿可是像办公楼的——吃得精细——不出力干活,自然不能“委以重任”,时间一长,它就干不了活了。以前的我们当孩子时,那苞米棒子,甘蔗,苹果类,骨头等,谁不是生硬地啃啊!所以,常常就把牙齿给磨炼出来了,既尖锐,又钝感,像海边的沙砾,禁得住海浪的冲击和拍打。
故,我就是因循了这个方针,没事就嚼几口苦荞麦,这个苦荞麦是我自己炒熟的,然后透气沾风了就硬点了,起初嚼着真是费劲,慢慢好转,稍喜。
真相,杏子接不上顿,大哥的杏树上杏子没了,我的牙齿也不再像要靠边倒的感觉了,所以牙齿其实也是需要保护的,酌情,也是不能惯着的,慎重,虽然它是世界上最坚硬的小东西了。
忽然觉得像养护孩子,左手鸡汤,右手鸡毛掸子,既要爱护,也要守正。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更多查询请 → 在线咨询客服